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江西工程学院开启 “AI+思政课” 教学改革之旅。此次改革借助“数字人授课+案例教学+AI一点通+在线检测” 四位一体智慧学习的创新模式,深度融合AI技术与思政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江西工程学院以 “AI+教育”为战略核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智慧管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应用,全力赋能教育革新。学校前期投入600多万元专项资金,购置24台先进算力服务器,依托国产开源大模型基座打造校园算力平台,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智能应用场景。同时,学校将 “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助力教师快速提升AI应用能力。目前,学校已在部分专业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还与百度公司联合开发《大模型教育应用》微课,并计划于今年9月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本科新生通识课。
改革举措之一的数字人授课,极大地革新了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肖鹏表示,寒假期间通过学习通平台对 AI教学的深入学习,让他深刻认识到AI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AI不仅能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还能高效辅助教学管理。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以实现AI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案例教学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组精心打造原创智能体,通过精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道德和法律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以“AI填报志愿”为例,课程设置多项讨论和辩论议题,引导学生全面思考AI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伦理与法律问题、相关角色的应对方式以及推广可行性等。在讨论中,学生们既看到了AI志愿填报数据更新及时、信息全面等优势,也意识到存在隐私风险、责任归属不明等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AI可作为辅助工具提升效率,但志愿选择仍需综合考量个人优势、兴趣和未来规划,不能取代人类决策。
在学习应用环节,课程组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课程组设定学生以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研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给学习带来的影响。学生们围绕“萝卜快跑”“脆皮大学生”等多个热点主题,在AI辅助下,按照“确定主题—细化问题—获取数据—验证信息—数据分析—结论汇总”的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人工智能存在文献或数据造假、回答笼统偏离主题等问题,并摸索出“BRTR”等更有效的提问技巧,坚持 “以人为主、AI为辅”的原则,确保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质量。学生李德波认为,学校新增的人工智能课程有助于掌握新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对未来就业很有帮助。
在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程组与超星公司合作,全力推动案例教学智能体建设——“江西工程学院案例教学 AI 助手”。该智能体具备案例选题策划、素材查找、案例写作等多种功能,为“案例教学” 模块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有力技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艳表示,寒假线上AI 培训让她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还学会了运用多种 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未来将持续深入学习。
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琴认为,AI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技术发展与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这一融合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引领者”,构建起 “技术赋能”的新型教育生态。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借助 AI 的强大功能,将传统理论教学转变为更具互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实现“有料、有味、有效”的教学目标。
江西工程学院“AI+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一次大胆且富有成效的探索。通过数字人授课、案例教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推动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于永清 张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