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专题示范课,由王为兴老师担任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副院长肖鹏,张洪萍教授莅临课堂观摩指导,相关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参与此次教学研讨活动。
课堂上,王为兴老师以 “历史逻辑 — 理论架构 — 时代价值” 为主线展开教学。在阐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背景时,通过播放“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发展纪实片段”,结合深圳特区建立、乡镇企业崛起等具体案例,生动呈现党在世纪之交对时代课题的深刻回应。针对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的核心内涵,创新性设计 “新旧发展理念对比”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华为公司发展之路,让抽象理论在具象分析中焕发生机。在讲解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时,王为兴老师引入“脱贫攻坚中的党员先锋” 案例集,通过讲述驻村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事迹,将“人民利益”具象为可感知的民生实践。课堂特别设置 “理论照进现实”分享环节,有的学生结合家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畅谈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则以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为例,阐释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知,现场互动频繁,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课后研讨环节,王勇院长对课堂教学给予高度评价:“教学内容实现了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统一,尤其是通过‘案例链’教学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维度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场景,有效解决了理论课‘抽象化’的教学难点。”张洪萍教授特别指出,小组讨论中设置的“虚拟政策制定”任务,成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了思政课“知信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占顺霞老师从理论拓展角度提出建议:“可在现有案例基础上,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内容,如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等,进一步凸显理论的时代生命力。”刘彩芸老师则就教学细节优化提出:“在讲解‘先进文化’内涵时,可结合当前数字文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践行先进文化要求,增强教学的时代贴近性。”
参与课程的学生表示:“原本以为理论课会很枯燥,但通过老师列举的身边案例,突然明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体现在社区养老服务、校园创新创业等具体场景中,这种认知让理论变得鲜活可感。”青年教师曾育仁在交流中谈到:“观摩这堂课收获颇丰,特别是‘问题导向 — 案例支撑 — 实践转化’的教学模式,为思政理论课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此次示范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不仅展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价值,更通过专家引领搭建了教学研讨平台。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一审:龚丽
二审: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