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题申报质量与成功率,夯实思政学科科研基础,推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2025年11月8日上午,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献芝教授,开展了题为《关于课题申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基于自我申报课题经验的考量》的线上专题讲座。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史献芝结合自身十余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成功经验,从“选题、论证、团队、细节”四个维度,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辅导报告。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对“学术史梳理”的苛刻要求:必须穷尽CSSCI文献,通过“时间—人物—观点”三维表格让争议点自然浮现,进而反推出研究的“边际创新”。这与以往我们将文献综述仅当作“背景音”的做法截然不同,史献芝将其打造成“定位仪”,精准锚定课题的学术坐标。其次,他提出“关键词亦是方法论”。以“网络意识形态”这一核心词为例,需在概念史中厘清其从“宣传管理”到“治理现代化”的范式转换,才能让评审一眼识别研究的前沿性。关于团队搭建,史献芝强调“互补即合理”。成员既要覆盖理论、实证、计量等研究领域,还需具备“地域差异”,以便在问卷发放、案例选取时实现全国范围的代表性。
最后,他分享了“一页纸管理”方法:用A3纸将20页申报书浓缩为逻辑流程图,每天对照流程图拷问“五句话”——研究对象、核心假设、创新点、方法路径、预期价值,确保全文无冗余内容。

听完讲座,在场教师深刻体会到,国家级课题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要算清学术史缺口,算准政策落地节点,算细评审心理预期。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干货满满、收获颇丰,为大家增强了教学科研信心。下一步大家将运用史教授分享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选题库”反向解构方法论,重新打磨课题申报书,力争在2025年实现新的突破,为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俞少华
一审:龚丽
二审:黄琴
三审:于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