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名师工作室谱写思政教育新篇章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10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优势,建强名师工作室,着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已建成一支政治方向坚定、教学改革有力、科研业绩突出、育人实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斩获累累硕果。

团队建设“聚合力”,激活头雁效应构筑思政高地。工作室以“红马铸魂、示范引领”为特色定位,精准发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理论创新层面,团队成员深挖学科优势,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实践创新层面,通过“以老带新+团队协作”双模式,在教师培育、教学经验推广等领域形成高效示范机制。同时,学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引育人才队伍、举办学术沙龙,紧密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成立“十百千”宣讲团、参与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匠心‘友’约”等特色项目,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科研与学科体系,产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立德树人“重实效”,打造示范课程转化教研成果。工作室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聚焦铸魂育人核心目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结合学生理论学习需求与学校创新创业实践优势,推动教研成果创新性转化。成立以来,教学团队凝练形成“理念新、形式多、内容精、质量优”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育人成效显著。近2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深度参与下,江西工程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于2024年成功入选教育部示范社区,成为全国100所入选院校之一,且在等级评定中荣获“A等级”,相关育人案例与动态400余篇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收录,20余次跻身育人号“热度榜”前十,6次登顶榜首。此外,1项天工文化育人项目获批省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思政教师斩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5项、市级奖项2项,学生在省级思政主题征文中摘得一等奖3项。

教师培育“强引领”,深化教研赋能释放示范效应。工作室坚守“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理念,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会、教学研讨会、理论讲座、教学竞赛及观摩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全方位成长平台。团队持续总结思政课教学经验,主动推广优质成果,成员多次在省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并为兄弟院校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竞赛指导,充分彰显示范引领作用。在学院名师推动下,各教学院(部)每年至少开展2场课程思政研讨会与培训会,系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目前已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2024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2门,每门给予1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评选出40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形成“省校联动、以点带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理论宣讲“润人心”,打造服务品牌延伸育人链条。工作室负责人王勇教授深耕理论宣讲创新路径,带领团队以“名师之声点亮理论之光”,精准解读中央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构建“面向校内、面向实习基地、面向社会”的“三个面向”宣讲体系,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基层”宣讲活动百余场,通过基层党组织共建帮扶,让教学科研成果惠及社会各界。在学院名师指导下,学校青年师生与龙泉湾、虎山等10个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组建近100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三下乡”实践队开展活动,“颐养之家”“彩虹课堂”等公益品牌深入人心。其中“语润乡土,普声同行”推普实践队入选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学生实践作品在省级“红色走读”“红色云游”活动中屡获佳绩,多篇实践纪实被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江西频道等主流媒体报道。

新征程上,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引擎,凝心聚力深耕思政教育领域,以开放姿态探索创新,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编辑:于永清

一审:龚丽

二审:黄琴

三审:于永清